“凝聚精神的力量”恒星学院文化系列报道十九:大学校训
日期:2022-05-05 09:31
来源:青岛快讯网
作者:素素
点击:
文明、博学、实践、创新之校训是根源于恒星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并应为学校学生与教职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整体上,校训由关联相续的修身之训和力行之训构成,是修身、力行的统一。其中修身之训为文明、博学,力行之训为实践、创新。文明、博学是关于修养、学识的准则,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创新是文明博学之方向,是文明、博学的目的和追求。在文明、博学的基础上实践、创新,通过实践、创新而开启新的知识与思想,从而进入另一个文明、博学、实践、创新阶段,二者相得益彰又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校训中“文明”的含义
文明语出《易经·乾》之文言部分,原文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者,是为纹章,在学校校训中特指区别于野蛮、鄙陋、粗俗的文雅、美好且良善的修养与人格;明者,是为光明,亦为照临四方,在学校校训中借指照亮、影响、带动之意。文明意指学生与教职成员应当养成文雅、美好且良善的修养与人格,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照亮自己并影响、带动他人,是博学、实践、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得以优秀、杰出、卓越的基石,乃为塑造君子之途。
◎校训中“博学”的含义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篇,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为大通之意,即广大且精通,学为觉悟、知识之意。博学在校训中意指知识应宽广而精通,乃为化育鸿才之法。博学既有对学校的要求,也有对学生和教职成员的期待。学校作为全生命链应用型为导向的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学术思想方面,应立足社会与人生的美好需求,围绕集团和学校的使命做到兼容并包,教职成员则应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学术造诣,学生则应立足于专业又不隘于专业,更不限界于文理、中西,对知识广收博纳以成智慧。
◎校训中“实践”的含义
实践包括作为标准要求的实以及作为行为要求的践。践者履也、行也,是为做之意,即付诸行动;实一指实际、切实,又指主观态度之诚恳,另指果实、成果,兼有核实、证实之意。实践作为力行训之首,包含以实践之,实以践之,践以实之,实出于践四层含义。以实践之,意指在善德致知的基础上,切实地将所获之德、所获之知付诸具体行动;
实以践之,意指以诚恳的主观态度付诸行动;践以实之,意指从行动中对德与知进行审视,进行检验;实出于践,意指要从实际行动而非理论、空谈中求取真知灼见与应用成果。
实践自前承于博学,向后则启造创新,是至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乃是塑成精匠之道。实践要求学校及全体教职成员应强调知识应用,完善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养成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这是践行造就卓越的应用型人才使命之必要,也是学生在未来安身立命、得以成就的基础。
◎校训中“创新”的含义
创者,始也,始造也;新者,初现也。创新在整体上意指围绕显性或隐性的需求,在现有知识、技术等条件下,生成新的事物或对原事物予以革新改进,以更好满足需求,成就他人,成就社会。
《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文明、博学、实践之终极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高尚品德,也是恒星君子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乃为育立栋梁之根。
创新首先要求正确看待新与旧的关系,明确旧是新的前提和基础,新是旧的改进和升华,亦即新基于旧,因此师生要充分而全面掌握现有知识、现有技术;其次,要求从文明、博学、实践三个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明确没有文明、博学、实践,便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文明、博学、
实践教育作为创新教育之基础;第三,要求以社会实际、社会需求、社会应用为导向进行创新,脱离实际、无视需求、无法应用则难以作用于社会之发展与进步,这种改变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师生要积极走出课堂,走进实际;
第四,要求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的特点,认识和理解经济是联结社会实际、满足社会需求并应用于社会的最有效方式,把经济成果视为最终成果,进而能够积极有效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积极、充分利用学校举办者⸺青岛恒星集团产业平台,强化师生将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