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滕建设在青岛即墨重点工程因欠薪被民工举报偷工减料
日期:2022-07-15 11:05
来源:青岛快讯网
作者:小雷
点击:
核心提示:干活拿报酬,天经地义,可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九合重工机械产业园项目多位工人多方求助,他们给该项目干完了活,不仅拿不到工钱,弄不好还要倒贴钱。因为雨污管道塌陷,总包方指责是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而工人则证实,之所以坍塌,是总包方提供的劣质材料所致。拿不到工钱的工人愤而举报,请求帮忙讨薪。
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反遭训斥
求助的是徐大团、杜户民、杜本忠、李勇军等多名工人,自2021年12月28日至今,他们几十名工人先后分两批进驻即墨区金口镇九合重工产业园工地干活,工程已经结束了,但至今都没拿到工钱,甚至连生活费都没给。
“俺是干清包工出苦力的,原材料总包方提供。干的雨污管道、园区水泥路,门卫室建设等等。工地领导让咋干就咋办,啥活都干。”工人徐大团性格坦率,说话比较耿直。
和徐大团他们一起干活的共有几十名工人,他是小班组长,上家是一个姓刘的包工头。项目总包是山东一滕建设集团。
工人们说,园区雨污管道就是这种轻脚就能踩扁裂开的波纹管。
因为常年从事雨污管道施工,经验丰富,对于材料质量,他们一看便知。在总包方拉来了直径600毫米的波纹管后,他们就发现了问题。
“很薄,很轻,轻轻一踩就扁了,根本不能用。这么粗的劣质波纹管,埋在2米深的沟槽里,无法承重。这样的管子要么不用,要么就得打混凝土包封,我们提出这个要求,总包方嫌成本高,不同意。一滕公司现场负责人训斥我们,‘哪来的那么多事,叫你们怎么干就怎么干,闭嘴!’”徐大团表示。
工人们说,在提出合理化建议被训斥之后,他们就再也不敢提建议了。甲方让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工人发现,整个园区的雨污管道全部不合格。
除了波纹管劣质之外,沟槽回填也存在偷工减料问题。设计要求,波纹管周围要用黄沙回填,夯实保护。
“一滕公司为了省钱,没买黄沙,买了一点石粉,仅仅是接头和过路的地方用,其他的地方全部让用开挖的现场土回填。现场土和黄沙不一样,黄沙回填夯实后不会塌陷。果然,前几天青岛暴雨,整个园区雨污管道干线全部塌陷。波纹管承受不住上面2米厚的黄土和雨水压力,瘪了,园区排不出去水了。”徐大团说。
问题:总包找人垫背 要钱险些挨打
雨污管道瘪了,园区无法排水,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整个园区的水泥道路同样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
“水泥路钢筋网,设计要求钢筋间距150(毫米),用料100吨。结果,一滕公司不给供料,让把钢筋间距扩大到200—250毫米,只用了40吨钢筋。混凝土厚度也由150减到了120毫米。”求助的工人杜户民说。
工人们说,这样的园区道路只能承载轻型车辆。
工人们说,他们之所以向媒体求助,是因为一滕公司拒绝给他们发放工钱,而且还在找工人毛病,雨污管道坍塌无法排水,推诿说是工人施工工序不对造成的。果真如此,工人们干了7个月的活,不光拿不到工钱,相反还要倒贴钱。
工人们表示,该工地总包方既没给工人购买意外伤害险,也没有建立工资卡。工人向工头刘胖子要工钱,刘胖子说总包方没给钱,要急眼了要揍工人。工人向多部门求助无果之后,无奈才向媒体求助,并愤而举报。
现场:管道坍塌雨水难排
在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九合重工产业园,表面抹平的园区水泥路看不出问题来,但是已经竣工并且种上了草坪的雨污管道上方,经连日的雨水浸泡,多处塌陷无法排水,厂区正在另外用水泵排水。
园区多处草地下面的雨污管已经坍塌,雨水无法排出。
徐大团拿来了一截当初用剩下的波纹管,按照正规产品质量,这样的波纹管可以承受三四个人的重量,而他手里的这段波纹管仅一个人不用使劲就被踩瘪了。
“你看看,管子这么薄,很轻,里面也没有钢圈。一踩就瘪,裂开了。甲方提供这样的材料,这能怪我们吗?”徐大团拿起已被踩扁的600毫米波纹管说。
工人们说,为了防备一滕公司抵赖,他们已经将现场取样的波纹管找专门机构进行了检测,结果是该管抗冲击性能、管壁厚度、环刚度等均不符合要求。现场使用的是同样的管道,不信可以开挖检验。
多位工人还表示,在九合重工机械产业园,不光是雨污管道和园区道路,其他多个部位也存在严重偷工减料问题。
焦点:新厂区要维修
“为了要工钱,俺向好几个政府机关求助,结果山东一滕建设集团欺骗耍弄上级领导,撒谎,回复说工人工资问题已经解决了,实际到现在一分钱也没给俺!”徐大团说。
金口镇九合重工机械产业园项目是青岛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6.8亿元,由山东省和晟投资有限公司和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监理单位是德邻联合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施工总承包是山东一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该项目计划2022年5月底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混凝土泵车、搅拌车、云梯车、高空作业车等特种车辆。
项目开工后,青岛市和即墨区的多位先后到工地视察,要求施工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各级领导这么关注的一个重点工程,现在出了问题赖工人,现场监理呢,甲方的工程师呢?难道他们没看见?这些不合格的材料产自哪里,通过什么渠道进入的施工现场,进场前有没有经过检验检测?同样的劣质材料还被用到了哪些工地?
一个青岛市的重点项目,刚刚建成投产就要面临着重新开挖修复的问题,这些责任应该谁来承担?可能是具体干活的工人吗?当初,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何无人采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