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青岛信息港
手机版
在线留言
网站首页
资讯
财经
健康
旅行
家居
科技
娱乐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
最新文章
青岛市崂山区:以党史学习教育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财政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开
青岛住房体制不断提升----从家家
崂山中韩街道隆重举行“唱支歌儿
寿光举行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化智慧
平度:单身汉患尿毒症陷困境 村
民建市南基层委成功举办“同唱颂
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全球健康博览
2021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将
热门文章
青岛城阳: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
国内创新试点!青岛市城阳区人防
青岛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召开新闻
寿光市市委书记赵绪春带队调研重
快审快批快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
迎建党百年 青岛市江苏商会崂山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
穿上波西米亚印花裙 在哪儿都是
2020年市北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
青岛市北区开展“厉行节约 反对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
日期:
2021-06-26 15:51
来源:
青岛信息港
作者:
邱宇
点击:
中国民生新闻网6月26日讯(记者 邱 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革命战争时期,财政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财政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配置资源。改革开放后,财政为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财政紧紧围绕党在各阶段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青岛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3.8亿元,增长了近100倍。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真抓实干、接续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效能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财政实力日渐雄厚,
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财政实力跨越式增长,总收入和人均财力翻一番多。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53.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同时,全市人均财力达到9200元,是2011年的2.2倍。
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区市级财政更具活力。
通过体制倾斜,将更多新增财力留在区市,增强基层财政保障和支撑能力。区市级财力占全市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7.5%。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6个,在2020年山东省财政收入居前十位的区(市、县)中,青岛独占7席。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重点支出更有保障。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584.6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一方面调动更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市政府部门有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由11.5亿元降至4.3亿元,压减幅度达到62.5%。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把减税降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创新“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2012-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18、2019、2020三年,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56%;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24项减少至16项,减幅达到92.9%;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7项,减幅达到76.7%。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连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有效对冲了企业困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5万户,增长12.5%,民间投资逆势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12个百分点,民营市场主体占比提高到98.1%,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三)优先保障民生投入,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2-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规模达到8355.3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更加注重政策措施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加大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市民。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累计投入1180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18.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3.4万人,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71%,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46%。
教育方面,
累计投入2070.2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7所、中小学927所,建设标准化学生食堂1039个,中小学食堂覆盖率达到94%,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引进康复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50多所,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
医疗方面,
累计投入677.3亿元。建成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青医附院东院区(扩建)、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一批医疗项目;支持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28家,新增三级医院医疗床位1.7万张;投入资金36亿元全力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筹措17亿元支持实施全民免费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
住房方面,
累计投入324.6亿元。支持建设筹集人才住房20.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4.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积极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城市品质提升方面,
累计投入2835.4亿元。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等6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建或改造扩容青银高速、龙青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开工建设,高速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建成并开通地铁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位;公交线路网密度居同类城市前列,公交通行基础票价和人次票价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转场启用;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四)全面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聚焦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财政保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财政力量。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年均增长35%,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3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扛牢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34亿元,帮助安顺、陇南、菏泽三市19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2019、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我市均获得“好”的等次。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最高等次评价。
全力保障污染防治投入。
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16.5亿元。建立和完善空气、地表水、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粮食主产区耕地等环境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保护得到加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8.8%。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扩内需、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累计发行政府一般债券455.5亿元、专项债券955亿元,有力支持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棚户区改造等1069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1万亿元。另一方面,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启航新征程,奋力开创财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财政承担着更加光荣的职责和使命。做好财政工作,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切实做到以政统财、以财辅政;
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
确保财政经济良性循环;
要始终坚持理财为民,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
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
。
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
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焕发青岛创业城市的生机活力。
(三)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一步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
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全覆盖,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将突出“一条主线”(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加快“四个转变”(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财政力量,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中国民生新闻网6月26日讯(记者 邱 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革命战争时期,财政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财政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配置资源。改革开放后,财政为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财政紧紧围绕党在各阶段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青岛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3.8亿元,增长了近100倍。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真抓实干、接续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效能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财政实力日渐雄厚,
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财政实力跨越式增长,总收入和人均财力翻一番多。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53.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同时,全市人均财力达到9200元,是2011年的2.2倍。
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区市级财政更具活力。
通过体制倾斜,将更多新增财力留在区市,增强基层财政保障和支撑能力。区市级财力占全市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7.5%。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6个,在2020年山东省财政收入居前十位的区(市、县)中,青岛独占7席。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重点支出更有保障。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584.6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一方面调动更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市政府部门有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由11.5亿元降至4.3亿元,压减幅度达到62.5%。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把减税降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创新“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2012-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18、2019、2020三年,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56%;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24项减少至16项,减幅达到92.9%;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7项,减幅达到76.7%。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连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有效对冲了企业困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5万户,增长12.5%,民间投资逆势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12个百分点,民营市场主体占比提高到98.1%,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三)优先保障民生投入,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2-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规模达到8355.3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更加注重政策措施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加大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市民。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累计投入1180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18.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3.4万人,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71%,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46%。
教育方面,
累计投入2070.2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7所、中小学927所,建设标准化学生食堂1039个,中小学食堂覆盖率达到94%,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引进康复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50多所,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
医疗方面,
累计投入677.3亿元。建成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青医附院东院区(扩建)、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一批医疗项目;支持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28家,新增三级医院医疗床位1.7万张;投入资金36亿元全力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筹措17亿元支持实施全民免费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
住房方面,
累计投入324.6亿元。支持建设筹集人才住房20.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4.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积极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城市品质提升方面,
累计投入2835.4亿元。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等6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建或改造扩容青银高速、龙青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开工建设,高速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建成并开通地铁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位;公交线路网密度居同类城市前列,公交通行基础票价和人次票价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转场启用;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四)全面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聚焦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财政保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财政力量。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年均增长35%,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3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扛牢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34亿元,帮助安顺、陇南、菏泽三市19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2019、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我市均获得“好”的等次。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最高等次评价。
全力保障污染防治投入。
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16.5亿元。建立和完善空气、地表水、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粮食主产区耕地等环境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保护得到加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8.8%。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扩内需、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累计发行政府一般债券455.5亿元、专项债券955亿元,有力支持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棚户区改造等1069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1万亿元。另一方面,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启航新征程,奋力开创财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财政承担着更加光荣的职责和使命。做好财政工作,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切实做到以政统财、以财辅政;
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
确保财政经济良性循环;
要始终坚持理财为民,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
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
。
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
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焕发青岛创业城市的生机活力。
(三)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一步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
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全覆盖,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将突出“一条主线”(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加快“四个转变”(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财政力量,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上一篇: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
青岛市崂山区: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加速跑”
资讯
热点
地方
乡镇
财经
金融
保险
银行
健康
医院
健身
运动
时尚
旅行
国内游
国外游
科技
机器人
产业
直播
电话:18810161790
邮件:
1165326779@qq.com
地址:
青岛市国际新闻中心216室